陈卫民(左)对农户进行黄花菜种植技术指导。
8月6日,盐池县花马池镇盈德村家家户户正忙着晾晒黄花菜,忙碌的景象展现出一幅产业兴旺的图景。
“用种黄花菜挣下的钱,不仅盖了新房,还供3个女儿在大学里读书。”村民雷刚说,这是宁夏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卫民用科技之手为他们带来的富裕。从田地里,村民们“摘下”了小轿车、新房。
盈德村是移民村,村民主要来自于固原市原州区、泾源县、西吉县和盐池县苏步井乡等地。村民在老家均从事旱作粗放式种植。针对扬黄灌溉的水浇地,如何精耕细作、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他们没有经验。
从2009年起,在县政府产业扶持资金的支持下,村里黄花菜种植面积达680亩。
然而,由于大家对黄花菜种植缺乏科学技术支撑,导致黄花菜效益低,成了“赔本赚吆喝”的产业,甚至出现种植户拔苗改种玉米的情况。
2012年,自治区科技厅下派科技扶贫指导员,年过五旬的陈卫民驻村时,黄花菜被拔得只剩198亩。“浇花要浇心,浇树要浇根,交人要交心。”陈卫民决定先做好“两头”工作,即来到田间地头和农家炕头,从沟通开始。他带着自己的真诚,与乡亲们交朋友、聊科技、引思路、想出路,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
在此基础上,他与村两委结合实际制定了《盈德村产业发展规划》《盈德村精准脱贫规划》,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出了“1234”的具体做法和措施。即:紧盯1个目标——脱贫致富奔小康;抓好2个产业——种植业和养殖业;组建3个合作社——黄花菜加工、养牛、养羊合作社;开展4项工程——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村容村貌整治、文化大院建设。
在黄花菜产业的发展上,陈卫民组织种植户去惠安堡镇黄花菜种植基地进行考察学习,通过现场对比,让他们看到种植黄花菜的差距。“取经”回来后,他通过现场培训、举办学习班、编写发放技术手册等一系列举措,进一步提高种植户对科学种植的认识。
同时,投入38.63万元科技扶贫专项资金,为黄花菜种植户和建档立卡贫困户购买种苗、有机肥料、种植机械设备、采摘照明灯、初加工设备等。
通过科学种植技术的引进示范应用,特别是采用穴施肥料技术的推广应用,黄花菜亩产值直线上升,种植面积发展到3000多亩。
黄花菜有了好的收成,加工销售又成了新难题。对此,在村委会的支持下,陈卫民在村里成立了盐池县盈德惠民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盐池县梁浩黄花菜深加工专业合作社。他还协助合作社争取资金建设了一个年加工黄花菜15万公斤的加工厂。2014年,在黄花菜的收购加工季节,合作社引进外省客商参与竞争,提高了收购价格,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辛勤的劳动浇灌出幸福花!
8年来,陈卫民每年投入的扶贫时间都在4个月以上,累计整合各类资金2360多万元,实施了一批利民工程。其中,3800亩农田滴灌管道铺设的节水灌溉工程全年节约灌溉成本19万元。村民的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2752元增加到2018年的9300元,如今黄花菜平均亩收入达到2012年的15倍。
村里建起了2000吨黄花菜贮藏冷库1座、注册黄花菜商标2个、引进新品种6个、配备农业机械10台……目前全村先进技术应用率达85%以上。2018年,盈德村与盐池县同步摘掉了贫困帽子,成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
让人更为欣喜的是,在盈德村的辐射带动下,黄花菜产业已成为盐池县仅次于滩羊的第二大致富产业。
8年来,陈卫民的科技扶贫工作得到了乡亲们和组织的认可,连续多年被自治区科技厅评为优秀科技扶贫指导员,被自治区授予“宁夏最美科技特派员”称号,获得“宁夏大学服务地方特别贡献奖”,为宁夏大学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科技助力精准脱贫作出了典范。(记者 高 菲)